12月5日上午,经历了一年多的修缮,位于保定市皇华馆街的杨继盛祠堂修缮工程发布竣工,保定市委常委、宣扬部长李国英为杨继盛铜像揭幕,祠堂今后将免费对外开放。
修缮一新的杨公祠有几大亮点,燕都为您独家解读,盼引市民的参不雅观热潮。

杨公祠主殿

400年纪迹杨继盛祠堂原貌重现 免费对保定市平易近开放  第1张

新颜:原材料、原工艺、原构件400年纪迹原貌重现

2014年12月5日,位于保定市金驿台街与皇华馆街交汇处、拥有400余年历史的杨公祠修缮工程发布竣工,一代忠臣的祠堂终于重焕光彩。

祠堂大门由青砖灰瓦砌成,格外肃穆。
“旌忠祠”牌匾悬挂于祠堂大门正上,两侧有金属栏杆合围,两尊石狮特立门前。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两行杨继盛笔下的名句以草书写就,镌刻于大门两旁立柱之上。

拾级而上,跨过正门进入院中,主偏殿之间由石板甬路相衔,路两旁旌旗飘荡,每面旗帜上均书“杨”字,以示祠堂主人身份。
不大的院中环立着几通石碑,与两排冬青、几棵小树交相掩映。

主殿外不雅观以灰玄色调为主,配以棕色雕花门窗,殿门上方悬挂烫金“杨公祠”匾额。
殿内,灰地白墙配以棕玄色的木质圆柱及屋顶,庄严肃穆。
殿内东侧墙壁上置有展板,先容“明代第一谏臣”杨继盛的平生业绩。

保定市收藏鉴赏家协会常务秘书长胡贵平全程参与了杨公祠的修缮事情,据他先容,杨公祠修缮工程共投入200余万元,力求修旧如旧,利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构件,最大限度地规复了杨公祠原貌。

杨继盛第15代孙杨宝兴祭拜先人

见证:杨继盛后人现场祭祖盼大家共担“道义”精神

竣工仪式当天,保定市委常委、宣扬部长李国英来到修缮一新的杨公祠,并为杨继盛铜像揭幕。
浩瀚杨继盛后人也赶到现场参加了仪式,并在现场祭拜先人。

“杨继盛是保定容城县北河照村落人,本日过来参加仪式的有不少从容城凌驾来的杨氏后裔。
”胡贵平先容道。

“我是杨继盛的第15代孙。
”今年68岁的杨宝兴现在居住在北京,特地从北京赶来见证先人祠堂的竣工。
在祠堂主殿的门前,老人郑重地为先人上了喷鼻香,之后扑在地上,对着刚刚揭幕的杨继盛铜像施行了膜拜大礼。

“我今年仲春份时来过一趟,对祠堂的修缮和支配提了一些建议。
”再次来到保定,看到的祠堂已被修缮一新,杨宝兴抖动着说:“看着这修睦的祠堂,我感到特殊满意。

“历史要传承,杨继盛当年写下‘铁肩担道义’,便是说要有担当、要有任务。
”杨宝兴说,杨公祠里蕴含精神须要大家共同担当起来。

三奸臣铜像膜拜杨继盛

燕都探访杨公祠,多处亮点盼引参不雅观热潮

亮点一:三奸臣铜像膜拜杨继盛

修缮一新的杨公祠主殿内设置了4座铜像,格外引人瞩目:主殿正中心为杨继盛铜坐像,高约三米,重逾一吨,目光凝重,威严端庄,再现了一代谏臣的忠义气质。

杨继盛铜像阶下分置有三座铜跪像:在东侧的一座为明代奸相严嵩,因杨继盛弹劾其“十大罪”而假传诏书将其下狱,对杨继盛饱施严刑之后杀害。

西侧的两座跪像,一为大将军仇鸾,曾被杨继盛以《请罢马市疏》参劾,杨因此开罪被贬。
另一座跪像为严嵩之子严世藩。
三座跪像的双手均被反绑于背后,向着立于正中的杨继盛铜像膜拜。

“重修敕赐旌忠祠碑”与杨公祠主殿

亮点二:7通古碑为祠堂增色

据胡贵平先容,在修缮杨公祠的过程中统共创造了七通古碑,这些石碑或埋在土里、或隐蔽在墙壁中。
“所有的石碑基本上按照创造位置进行了安顿,保留了原有风貌。
”胡贵平说。

最大的两通石碑分立在主殿两侧,东侧的一通为“重修敕赐旌忠祠碑”,碑额上刻有四条维妙维肖的盘龙。
该碑于2013年6月25日创造,碑文详细记载了杨继盛的平生,以及天子御批建筑“旌忠祠”的历史,由明代大学士孙承宗撰写。

主殿西侧立有修复无缺的“隆庆碑”。
据胡贵平先容,该碑创造时已断裂为四块,经考证为隆庆二年时的清苑知县张元善所立,碑文紧张为对杨继盛孤忠美德的赞颂。

亮点三:杨继盛文集书影展再现“明代第一谏臣”风采

为了丰富杨继盛祠堂的展览内容,在杨公祠内还将长期举办杨继盛文集书影展。
主殿内两侧设置了两组玻璃展台,紧张展出不同期间各个版本的杨继盛文集、手书及画像。

玻璃展台前,《椒山师长西席自著年谱》、杨继盛当年参劾大将军仇鸾时所作的《请罢马市疏》书影都逐一展示在参不雅观者面前。
“忠臣的风采,可以从他的文章中看出来。
后世刊刻了这么多版本的杨继盛文集,可见他在历史上的影响。
”市民高师长西席说。

据胡贵平先容,这些书影中最宝贵确当属道光丙申年容城县“正义书院”重刊的《三贤文集》,书中刻有杨继盛遗像,刻印非常精良。

手记:“大破庙”何以华美转身

保定市内古迹浩瀚,但由于掩护经费的缺少加上繁芜的产权问题,一些古迹的保护、修缮难上加难,但同处其间的杨公祠何以命途迥异?

杨公祠在1984年被确定为保定市级“文保”,而由于缺少掩护,这座始建于1604年的古迹和很多保定市内其它古建筑一样,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2013年6月17日,保定市收藏鉴赏家协会会长彭建忠出资,启动了杨公祠修缮工程。
一年多的修缮让这座当年的“大破庙”迎来了华美转身,也成了依赖引入民间成本保护修缮文物的一个范例。

一个现实的阻力是:民间成本的参与常常受制于保护与利用的模糊观点。
一些人担忧的是,民间成本并不能“给历史插上现实的翅膀”,而会以现实之手将历史掏空。
但这种对“保护还是利用”的过度纠结,每每造成了另一种平凡的结果——任由古迹破败,直至消逝。

2014年初,保定市出台了《保定市名人故居保护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引入民间成本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
有了杨公祠的例子在先,那些由于常年“差钱”、在正在走向消逝的其它古迹,未必不能仿而效之。

民间成本不是万金油,但也绝不是饮鸩止渴。
冲破保护与利用之间去世锁的钥匙,或许就在这间刚刚重焕荣光的杨公祠里。